【導語】李鴻章挽回利權?李鴻章 爭議?有沒有人知道,網友解答“李鴻章挽回利權”的簡介如下:
情感目錄一覽:
- 1、清末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些不平等條約,如何評價?
- 2、大臣謀國與生財之道:晚清上海的灘地清理運動
- 3、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時遇刺,日方理虧,遂減少一億兩戰(zhàn)敗賠款
- 4、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立是哪年創(chuàng)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清末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一些不平等條約,如何評價?
李鴻章,這是一個談晚清歷史繞不過去的人物,“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淮軍和北洋水師創(chuàng)始人、“再造玄黃之人”等眾多標簽加身。但他更為人熟知和詬病的是與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關系,《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等都是李鴻章出面簽的字,“弱國無外交”的酸楚在當時沒有人比他體會的更深了。
1
要評價一個人就要結合他所在的時代背景去看,用今天的標準去評價古人,“大圣人”也能挑出一身錯。英國東印度公司于1600年成立,拉開了帝國主義時代的序幕,或是因工業(yè)革命中的先發(fā)優(yōu)勢,或是因國家體量、武力強大,英法俄三國首先在爭奪世界霸權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了維護自身地位、爭搶利益,三國利用武力脅迫、經濟威脅等手段和實力不如自己的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說白了弱肉強食,實力不如人就要挨宰。
比如進入火器時代之后,硝石就成為了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控制了硝石貿易不只能阻礙對手軍備發(fā)展,更能獲取暴利,而智利是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英國依仗強大的海軍逼迫智利簽署不平等條約,控制了硝石的定價權。再比如都知道1775年至1783年獨立戰(zhàn)爭之后,美國獨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因為實力差距,雙方簽訂的《巴黎和約》也稱不上是平等條約,英國保留了大量經濟特權,英國資本對于美國的剝削、影響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才結束。
2
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贊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里面有些吹捧之嫌,但也是有感而發(fā)。
“鐵血宰相”俾斯麥帶領普魯士王國,在19世紀中期通過普丹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普法戰(zhàn)爭三場大戰(zhàn)建立起了統一的德國,在這其中看似軍事起了更大作用,實際上俾斯麥的外交手腕更重要。德意志地區(qū)處于中歐,處于英法俄三大列強包圍之中,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到三國利益,俾斯麥為了避免列強干涉,給普魯士留出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一樣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比如向英國借“高利貸”,給俄國商品免關稅,許諾給法國割地等等。只不過1870年普法戰(zhàn)爭,普魯士輕松擊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統一的德國實力暴增,也成了列強,各種不平等條約自動解除了。
3
1853年黑船事件,日本國門被美國以炮艦打開,此后日本被逼簽訂了《神奈川條約》、《下田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內外交困下,幕府統治被推翻,日本在伊藤博文等人領導下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大幕,為了發(fā)展,為了避免遭到列強組團壓迫,日本可以說是使勁了渾身解數要抱上英國的大腿。伊藤博文等人賄賂英國官員、收買英國傳媒、花高價買殘次品拉攏英國工商界,寧可犧牲日本的短期利益,也要獲得英國的認同、扶持。
比如1902年簽署的《英日同盟條約》對日本來說是個不平等條約,日本義務太多,權力太少,完全淪為英國的“打手”,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獲得的利益大部分進了英國人的口袋,日本經濟被英國資本操控直到一戰(zhàn)結束。但這個條約是伊藤博文等日本領導人上桿子去簽的,因為日本要發(fā)展、要擴張就會損害其他強國的利益,沒有英國在背后撐著,日本早就被“圍毆”了。
4
說白了后發(fā)國家想發(fā)展就要交“學費”,而在當時列強爭霸的時代,這種“學費”往往是以不平等條約形式存在,在國家實力不足以打破規(guī)則的時候,就要按著列強的規(guī)則來,俾斯麥、伊藤博文都是這么干的,李鴻章某種程度上來說做的是和他們一樣的事。李鴻章行事肯定有功有過,但在外交領域他確實是晚晴官員中做得更好的。
在李鴻章之前,清政府和西方列強基本上處于沒有交流的狀態(tài),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被打開國門之后也沒啥變化,對于涉及西方的事務就是眼不見心不煩,直到列強的軍隊打上門才慌亂的派人去談判。而在談判過程中清朝官員也沒什么技巧,要么強硬不懂變通,要么徹底跪舔,不了解國際局勢,不懂得利用列強矛盾分化拉攏,就是硬談,談不攏接著打,直到清朝統治者被打慫了,不平等條約也就出來了。
李鴻章在外交上的貢獻首先是提出了在列強環(huán)伺的情況下,要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國家發(fā)展爭取時間,比較典型的就是1874年的“馬嘉理案”,當時英國公使威妥瑪已經發(fā)出戰(zhàn)爭威脅,談判趨于破裂,更終是李鴻章巧妙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清朝洋務運動30余年能有一個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李鴻章是有功的。
其次李鴻章利用各國間的矛盾,改善了清朝孤立的外交局面,在談判中減少損失。列強之間矛盾重重,清政府卻對這些沒有認知,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對于各國列強的條件是全都答應,直到李鴻章主導外交工作才有討價還價,利用列強間的關系減少損失。比如李鴻章人生更后一場和列強的談判,簽訂《辛丑條約》,更早列強提出了瓜分中國、10億兩白銀賠款等條件,幾乎把清政府逼上絕路,是李鴻章利用列強在華利益上的沖突,分化瓦解八國聯軍,更終以不割地而平息事件,賠款降到了4.5億兩白銀,這是他衛(wèi)國有利的一面。
更后李鴻章將清朝帶入了國際外交體系中。清朝更早是“朝貢外交”,不主動和外國交流,一直當自己是“天朝上國”,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也沒啥改變,都是列強外交人員主動上門。直到1876年,在李鴻章建議下郭嵩燾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大清才算是走進了國際外交體系中,打開了雙方高層交流的渠道。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兩國間的很多矛盾、沖突可以在初始階段協商解決,不用等事情激化后走向戰(zhàn)爭。
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這句話是很中肯的,李鴻章是簽訂了眾多不平等條約,在外交談判中有過受賄行為,但他并不是清政府中做出更終決定的人啊。比如使李鴻章備受詬病的1885年《中法新約》,中法戰(zhàn)爭“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實際上是英國人赫德通過總理衙門以及自己在歐洲的關系繞過李鴻章主導了中法談判,李鴻章根本插不上手,只是更終奉命去簽個字罷了!
李鴻章的悲劇是作為臣子,他沒能像俾斯麥、伊藤博文等人一樣遇到銳意進取、雄心勃勃的君主,只能當一個“大清裱糊匠”;作為一個外交能手,他成為清朝統治者和列強眼中處理外交問題的唯一人選,仕途幾起幾落,卻總被推到外交談判的更前沿,在一份份恥辱的不平等條約上簽上自己的名字。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慈禧太后感嘆:“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盿
大臣謀國與生財之道:晚清上海的灘地清理運動
葉斌
19世紀末黃浦江蘇州河口新漲灘地(綠色部分)
一
1895年夏天,《馬關條約》初成,張之洞正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除了為清政府張羅賠款之外,還急著要償還另外一筆債務。兩年前他在湖北通過上海瑞記與地亞士兩個洋行定購了四萬零七百余錠紡紗機器,準備開辦武昌南紗廠。后南紗廠招商失敗,紗機存放上海。除了預付的定銀2萬余兩外,購買紗機的貨款由洋行墊付。此時這筆紗機欠款因為利息和匯率上漲等因素,累計已經達到60余萬兩,且還在增長中。
8月,張之洞派葉大莊到上海來開辦煙土捐,想從鴉片貿易中開辟財源,收效甚微。適逢上海地價飛漲,冒名販賣灘地的案件時有發(fā)生。在10月的一個案件中,3位地保聯手將新閘50畝灘地冒名升科,準備以3萬兩銀子的價格賣給洋行,不料那些灘地是有主的,事情敗露。張之洞從這些案件中受到啟發(fā),于12月3日致電上海道臺黃祖絡:
聞緊連租界新堤地方有未升科地數百畝,為該處地保冒名稟請升科,業(yè)已零星轉售。果有此事,該地保實屬膽大可惡,應即澈底追究。聞此外未升科地甚多,該道務即督同上海縣及葉丞一并切實查明,變價充公。此后如有稟請升科者,務必嚴斥,勿令朦混私占。
這封電報的重點,不在于追究冒名升科,而在于諭令未升科的灘地一律停止升科,“變價充公”。顯然,張之洞在上海灘地中發(fā)現了新財源。
所謂“升科”,是指無主荒地晉升為科稅田地。通過升科,國家獲得田賦,而農戶獲得擁有土地的憑證。升科的時候,農戶會向政府交納一筆費用,即升科銀,一般要低于當時地價。1882年,上??h集中進行過一次灘地的清丈升科。當時的升科銀是每畝6兩,而上海道契反映的平均地價當時為每畝130兩左右。灘地升科習慣上遵守“子母相生之例”,新漲灘地相當于毗連土地的延伸,只有毗連土地業(yè)主才有資格申請升科。
荒地升科政策是清政府鼓勵墾荒的國策,升科政策的改變,以往都是由督撫奏請朝廷批準的。道光八年(1828),江蘇巡撫陶澍為了平息民間為了爭奪灘地沙洲的升科權而產生的沖突,奏準清廷禁止江蘇灘地升科。不過這個政策早在太平天國起義時又被兩江總督怡良奏準廢除了。張之洞暫時代理兩江總督,未經奏準,一句話就把上海灘地升科之路堵死了,作風相當霸道。上海道臺黃祖絡對于張之洞惟命是從,接到來電后立即照辦。12月8日,《申報》發(fā)布消息稱,張之洞委托葉大莊在上海開辦升科局。
張之洞像
二
葉大莊,字臨恭,福建閩縣人,1873年舉人,*詞人,與黃遵憲、汪康年等人交好,此時正以候補同知身份擔任張之洞幕僚。1896年2月,劉坤一回任兩江總督,張之洞離開江寧,回任湖廣總督。行前,他給葉大莊安排了一個署理松江府海防同知的官職,讓他繼續(xù)在升科局辦理清理灘地的差事。不過,葉大莊以一介微官,替張之洞在上海料理棘手事,實屬不易。
3月28日,葉大莊與上海知縣會銜發(fā)出告示,表示此次清理,是奉“署南洋大臣”張之洞的諭令進行的,目的在于將上海寶山兩縣的新漲灘地清理出來,“按照時值核實變價,撥湊要需”,以免它們被侵占盜賣,且此次清理的灘地,專指“無糧久荒官地”,即從未納稅、久未利用、尚未升科之地。
張之洞回到武昌之后,通過販賣湘、鄂鹽票籌得30萬兩,歸還了一部分欠款。4月16日,葉大莊稟告張之洞,已經清出了約1000畝灘地,其中,寶山約300畝,上海約700畝。當時寶山那邊充公的灘地,更低大約每畝100兩,而上海浦東爛泥渡那邊的地價,已漲到每畝1250兩。以當時的進展推算,似乎余下的30萬左右紗機債務,完全有可能通過賣地款籌集。但是好景不長,到了8月,葉大莊在升科局的差事被劉坤一免去。不久,又被免去署理海防同知一職。11月,江蘇布政司任命他署理邳州知州。
對于葉大莊的去職,滬上中外媒體猜測與賣地款的賬目有關。據《申報》8月30日報道,葉大莊曾經給劉坤一匯去10萬兩,得到的卻是劉坤一充滿疑問的批復:“此項灘地前據稟報清出約有八百余畝,此次據解銀十萬兩,是否此項官地一齊售去,抑并未售完?!瓫r上海地價昻貴,五六百圓起至四五千圓一畝不等,應明定價值?!笨梢娙~大莊沒有將清理灘地的賬目與動態(tài)詳細匯報,惹得劉坤一疑竇叢生,總覺他有所隱瞞。張之洞的人,劉坤一用起來不順手,更終撤換了事。
葉大莊去職后,升科局一度由江海關委員曹荃生主持。曹兩次到浦東勘丈灘地,覺得像是在搶東西。又看見有沿浦貧民祖?zhèn)鞯臑┑匾驗闆]有升科,要被充公,感覺傷心悖理,下不了手,便自己辭職了。
三
1896年12月,許寶書由劉坤一指派接辦清丈局(即升科局)。許氏字閬軒,杭州人,江蘇巡撫許乃釗的族孫,監(jiān)生出身,咸豐年間投身兵營,曾因參與攻克被小刀會占領的青浦、上??h城而受到保舉。1896年被委任為清丈局總辦時已經69歲,身份是江蘇候補知府。
許寶書清理灘地,采取挨戶清查的方法,只要業(yè)主不能提供執(zhí)業(yè)方單,或者丈量面積超出方單所載,不管是否灘地、是否納糧,一律充公。例如,根據《申報》1897年9月6日報道,許寶書到二十五保五十圖清丈的時候,對圖內所有土地是否持有方單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繪制成圖,將所有無單土地標注為紅色,一律充公。上海居民將方單丟失或拿去抵押的情況本就不少,許氏超越權限,將他們的土地直接沒收,可謂兇猛。又如,浦東楊家渡36畝灘地上密集居住著169戶貧民,因受災被前上海知縣劉郇膏豁免錢糧,許寶書將他們的土地沒收,賣給日商,令數百人無家可歸。據《民國上??h續(xù)志》估計,許寶書圈屯的土地至少有三千畝。
在清理裕源紗廠土地的時候,為了迫使廠方補繳差額地價,許寶書申請動用官府力量,扣押裕源廠股東族人的鹽票。不料裕源廠背后有李鴻章支持,后者于1898年5月致信劉坤一:
頃據上海裕源紗廠呈稱,該廠地基共計七十九畝四分零,經升科局許守寶書丈量,有八十一畝二分零,僅多一畝有零,竟指為多至二十二畝有奇,每畝須另繳規(guī)銀七百五十兩,合計一萬馀金,稟請在該股東同族朱瑞元淮岸鹽票扣運作抵,向該廠纏擾,急須早為清結?!瓫r當華商疲敝、洋商爭利之時,直似助人排擠,于商務大局妨礙匪鮮。許守人本精明,而心計過于刻薄,弟所深知,辦理升科局數年以來,萬端搜求,聲名殊劣,人言嘖嘖,想臺端亦有所聞。茲據該廠詳晰瀝陳,弟系創(chuàng)議辦理之人,自應據實代達。
李鴻章不僅指控許寶書捏造清丈數據,勒索錢財,更從政治高度指責他破壞旨在“挽回利權”的洋務運動。李鴻章的指控當然是有分量的,1898年10月初,江蘇布政司宣布許寶書署理淮安知府。
許寶書這么賣力地清丈土地,顯然不僅是為了替張之洞還款,還款只是他搜刮土地財富的借口。許寶書的行動需要多方支持配合,其收益也令多方獲利。參與這場饕餮盛宴的,既有從劉坤一到許寶書的官僚群體,也有衙役、地保、掮客等各類角色。
四
清丈局對于上海土地財富的搜刮激起了上海本地人的抗議??棺h的聲音首先來自上海的報紙?!缎侣剤蟆?898年9月18日的社論《論漲灘充公之可駭》,揭露了許寶書通過變賣充公土地牟利的途徑,即先把充公土地賤賣給自己人,再由后者抬價出售。實際上,許寶書的弟弟許韜安,就是當時上海有名的地販。
上海本地的士紳階層一直不敢對于清丈灘地的行動表示意見,許寶書的離任讓他們覺得其背后的支持力量開始松動。為了防止繼任者繼續(xù)搜刮,1899年7月26日,楊德鑅等15名上海本地紳士聯名給上海道臺、松江知府和上??h令呈遞了一份稟帖,請求“凡完糧業(yè)田,有印串可憑、印冊可證者,概免充公”。這樣的請求,十分卑微。而上海道臺卻在批復中表示,升科局由兩江總督設置,他無權代為決定。
15名上海紳士倔強了一回,于9月14日再次呈稟,請求對于有糧(有納稅記錄)無單(無執(zhí)業(yè)憑證)之田,由上??h補辦執(zhí)業(yè)憑證,不令充公。9月23日,上海道臺批示稱,已經請示過兩江總督,“沿江地畝分別有主無主,以順輿情”。這個批示雖然對于上海紳士的請求作出了讓步,不過回避了稟帖中含義明確的用詞“有糧無糧”、“有單無單”,代之以含義不明確的“有主無主”,從而留下了下一步的尋租空間。
楊德鑅等15名聯名具稟者都是在官僚系統中具有一定地位而離職在家的紳士。如楊德鑅和李曾珂都是進士、縣令,姚文枏和葛士清都是舉人,張煥綸是廩貢生、候選同知。這些本地紳士的官階都比較低,在高官眾多的上海,他們的影響力有限,沒有能夠及時制止清丈灘地的行動。作為上海民意的代表,他們的意見得到了及時的反饋,但是結果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除了報紙評論和紳士請愿之外,上海的抗議還有第三個渠道,御史的彈劾。10月8日《申報》登載了一份御史奏折,指責許寶書利用清丈灘地的機會,“將有糧田畝變價充公”,所得款項去向不明。御史名叫宋承庠,松江華亭人。他有個朋友在《申報》任撰述,《申報》因此得到了這份奏稿。
朝廷收到這份奏折后,令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查明具奏。1900年1月16日,劉坤一復奏稱,紗機欠款更后已經增加到了近88萬兩,灘地變價所得不到25萬兩,張之洞提供了約35萬兩,不足部分是他從其他渠道籌措填補的。意思很明顯,清理灘地是在為張之洞善后。至于許寶書,劉坤一只是為他認領了一個小錯誤,說是有一塊地屬于“一業(yè)兩主單串各執(zhí)”,即執(zhí)業(yè)憑證和納稅憑證有兩個業(yè)主各自持有,許寶書所派辦事員誤將該地充公,許有失察之責。這件事牽涉到張之洞、劉坤一兩大權臣,清廷不欲深究,更后給了許寶書一個“交部察議”的更輕處罰了事。
劉坤一竭力為許寶書辯護,表面上沒有作出什么讓步,實際上還是有所收斂。自宋承庠上奏以后,清丈行動即陷于停頓,清丈局后續(xù)工作主要是繼續(xù)變賣原來囤積的充公地,直到1908年并入會丈局。但經此一役,上海漲灘的升科之路也被徹底堵死。
張之洞1893年所購四萬零七百余錠紗機因計劃不周、財力不足等原因,多花了很多冤枉錢。好在這批紗機后來作價50萬兩官本,被張謇的大生紗廠分批認領,總算物盡其用,為近代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力量。
灘地新政標志著國家開始以更直接的方式介入城市土地的開發(fā)、利用和買賣,主動從城市土地的財富積累中汲取財政資源。這場灘地清理運動客觀上加速了上海土地的城市化,并促使農業(yè)時代的灘地升科制度走向崩潰。同期上海道契有一個申領高潮,與此不無關系。
這場灘地清理運動促進了上海地方自治意識的覺醒。上海人對于這次對上海土地財富的掠奪一直耿耿于懷,姚文枏主纂的《民國上海縣續(xù)志》對此深表不滿。在清末上海自治運動中,主事者也一直在爭取把灘地收入轉化為城市自治基金。
校對:徐亦嘉
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時遇刺,日方理虧,遂減少一億兩戰(zhàn)敗賠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歷4月17日),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這天也被許多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此前,日軍將大清的北洋艦隊擊敗,北洋海軍的艦船或被擊沉或被俘獲,甲午之戰(zhàn)以大清國失敗而告終。日本政府聲稱: 清國必須選派議和大臣,該議和大臣須有允償兵費、朝鮮自主、商讓土地及與日本辦理交涉能簽字畫押之全權 。慈禧太后因清軍海陸皆敗,更是求和心切,得知日本人的要求后便一人做主,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
1895年4月17日,馬關春帆樓,清國的全權大使李鴻章、日本的全權大使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條約上簽字畫押,據說這條約是比當年鴉片戰(zhàn)爭后所簽訂的《江寧條約》更為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可就是這樣一個喪權辱國的屈辱條約的簽訂,也是極其來之不易的,甚至是中方全權代表李鴻章耗費了自己的鮮血才換來的。這事說起來是何等荒唐可笑,但又是千真萬確的,是 歷史 上真正發(fā)生過的真實情由。
早在頭一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日本稱為日清之戰(zhàn))清國落敗以后,慈禧下懿旨欽定李鴻章為議和全權代表時,李鴻章早已明白戰(zhàn)敗國無外交的事實,情知被別人打敗了求和不會有好結果,但在慈禧的一再催促下,不得不動身前往日本。
日方的全權大使是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他倆已經在馬關(今日本本州山口縣下關市)恭候多日了。
李鴻章在來日的海船上,屢屢接到清軍連連敗退的戰(zhàn)報,日軍不僅團滅他費盡心力組建的北洋水師,還在陸戰(zhàn)中所向披靡,從朝鮮半島一直打到中國東北,已經占據營口,南面的日軍攻占了澎湖列島,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夾擊之勢,大清已處于絕對劣勢之中。因此,李鴻章一到馬關,見到伊藤和陸奧,便立即提出要日本方面停戰(zhàn)的要求。
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早已甩脫對大清的更后一絲敬畏,有恃無恐,堅決不允停戰(zhàn),而是要先簽和約,再談停戰(zhàn)。
李鴻章放低姿態(tài),再三請求,伊藤才提出停戰(zhàn)條件,一上來就要大清將山海關、大沽口 、天津作為抵押品抵給日本,日方才會準許停戰(zhàn)。日方所提條件原文(譯文):
李鴻章一聽,這哪行?這三處皆是京畿要地,倘若抵押給日本,豈不是引狼入室嗎?左思右想,無奈先把停戰(zhàn)談判暫且擱置一旁,先商議和約條款細則。
伊藤、陸奧都是狡黠精明的厲害政客,看著清國外強中干,全權議和大臣亦很懦弱,遂肆無忌憚地提出了讓人根本無法接受的苛刻和約條款,還當面輕慢、戲辱李鴻章。在國內位高權重、頤指氣使慣了的李中堂因處于弱國地位,既不能反唇相譏,又不能拂衣而去,更不能俯首聽命,于是便玩起了中國人更擅長的拖延之術。
拖延術李鴻章駕輕就熟,慣常使用,今天說身體不舒服明天再議,明天說天氣不好后天再議,后天說吃壞了肚子大后天再談,總之是一拖二延三不理,雙方的談判無任何實質性進展,可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似有若無。
李鴻章的拖延伎倆,伊藤博文豈能看不出?在他的一再催逼下,李鴻章無奈再次回到談判桌上。伊藤故意告訴李鴻章,日軍攻占澎湖后正向臺灣進軍。李鴻章早就知道日本有吞并臺灣的企圖,但突聞此話,仍然驚出一身冷汗。他強作鎮(zhèn)定說:“ 幾日前議及停戰(zhàn),貴大臣不肯應允,是為出兵臺灣之故嗎 ” ?
伊藤笑答:“ 絕非如此 ”。李鴻章無奈中搬出大英帝國做擋箭牌,說:“ 貴國倘占臺灣,英國豈會甘心,必不答應,如之奈何 ”?
伊藤:“ 英國固守局外中立,無任何出兵干涉之理由 ”。
李鴻章爭辯道:“ 除我國之外,英國不欲他國盤踞臺灣 ”。
伊藤微笑道:“ 豈止臺灣而已!不論貴國版圖內的任何一地,我欲割取之, 哪個國家能 (敢) 出面抗拒 ”?
戰(zhàn)場上輸掉的,談判桌上絕對贏不回來。日方終于以苛刻的條件迫使清方撤回停戰(zhàn)協議,達到了一邊打一邊談的目的。
李鴻章代表清廷提出的停戰(zhàn)要求被伊藤首相拒絕后,日本舉國歡騰,主戰(zhàn)輿論更是高漲,占據了絕對輿情優(yōu)勢。據記載,當時日本各大報紙均在頭版登載了*詩人山田松堂的一首詩:
日本朝野主戰(zhàn)氣焰高漲,主和派失去了話語權,受此影響,關東平原西北部的群馬縣有一個叫小島豐太郎的浪人(無業(yè)游民),認為清國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是暗中挑釁日本的幕后主持,遂決意鋌而走險,尋機行刺李鴻章。
日清第三次談判那天,小島暗藏手槍躲在馬關外濱町郵局前街道拐角處,待李鴻章談判結束后乘轎子返回住處引接寺 ,在爭相圍觀的人群中穿行路經此處時,便直奔轎子前,用手按在前邊轎夫的肩膀上,趁其驚愕愣神之際,拔槍對準轎內的李鴻章扣動扳機,子彈擊中了李的左眼下方的顴骨處,再往上一點就是左腦,確實很險 。李鴻章畢竟是戎馬一生、久經沙場的老將,中彈后,他立即以手按住傷口止血,強忍劇痛命轎夫抬轎速速離開,堅持到引接寺旅館門口下轎,神情自若地在左右的扶持下走了進去。
大清欽差全權大臣李鴻章遇刺后,日本政府也很緊張,同時有些狼狽。伊藤首相和陸奧外相尤其害怕李鴻章借此機會回國,談判中斷,更擔心西方列強趁機介入并干涉。他倆一面催促山口地方法院盡快審判刺客小島豐太郎,一面親自到引接寺旅館探視李鴻章的傷情,致歉并慰問。睦仁天皇也下旨嚴懲兇手,以保國家聲譽;他還特地派侍從武官攜帶兩位御醫(yī)和12名護士前往馬關為李療傷侍養(yǎng)。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迅速傳遍歐美,列國報刊上連篇累牘,都斥責日方無理,和談不成,何必采用暗殺的骯臟下作手段?西方報刊向來直奔主題,不講情面,大有共同討伐日本之勢。
老謀深算的李鴻章見伊藤、陸奧兩大佬親自前來道歉,立即要求日方馬上停戰(zhàn)。伊藤、陸奧立馬答應。接著李鴻章裹傷與日方繼續(xù)談判,議定和談條款,日方不愿多做讓步,只答應減免一些戰(zhàn)爭賠款,李鴻章也別無他法,這便有了《馬關條約》的11條和款,大約為以下6個方面:
日本政府原本準備向清國索賠軍費3萬萬(億)兩白銀。因大清特使李鴻章被小島豐太郎謀刺,挨了一槍,為挽回不利的國際聲譽,同時為安撫列強、安慰李鴻章,更終同意少要1億兩戰(zhàn)爭賠款,只索要2億兩白銀 。李鴻章挨了一槍,差點丟了性命,更終為大清省了1億兩白銀的賠款,事后他對左右自嘲道:“這一槍沒白挨啊,一顆子彈、一捧鮮血換少賠1億兩銀子,很值 ” !
《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讓李鴻章個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更是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化和空前的民族危機,使本就積貧積弱的清國更加衰弊,因而激起了國內有識之士及世界各地公正輿論的普遍聲討與激烈反對。
【插圖源自網絡】
李鴻章的輪船招商局創(chuàng)立是哪年創(chuàng)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1872年12月23日,李鴻章奏請試辦輪船 招商局。
19世紀60年代,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派舉辦的軍事工業(yè),由于在中國缺乏社會經濟發(fā)展的 穩(wěn)固基礎而困難重重:經費來源枯竭,原料、燃料供應不上,技術落后、人材缺乏等等。這使洋務派意識到必須是 “由富而強”,“寓強于富”。從70年代開始,洋務派“自強”兼及“求富”,在繼續(xù)籌辦軍事工業(yè)的同時,著 手籌辦交通運輸、采礦、冶煉、紡織等民用工業(yè)。李鴻章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運業(yè),抵制外輪的侵奪,委派沙船 富商、浙江海運委員、候補知府朱其昂、朱其紹兄弟在上海洋涇濱永安街設局招集商股,定名為“輪船招商公司” 。
這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yè)轉向兼辦民用企業(yè)、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yè)。成立時有輪船6艘,
從事客運和漕運等項運輸業(yè)務,為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開辦后由于虧損嚴重,朱其昂被迫辭職。次年7 月,李鴻章改輪船招商公司為輪船招商局,委派上海買辦商人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18 76年有輪船11艘,1877年又以222萬兩銀子買進美商旗昌洋行的舊船16艘,及其碼頭、倉庫等財產,
招商局初具規(guī)模。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分局設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以及國外的橫濱、 神戶、呂宋、新加坡等處,資本共計420余萬兩,是民用企業(yè)中更有成績的企業(yè)之一。
招商局成立后,在 艱苦、險惡的環(huán)境中與外輪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華的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等輪船公司,聯成一氣,采用大 幅度降低運費等手段想擠垮招商局。李鴻章采取籌借官款、增撥漕糧及承運官物等措施,予以回擊,使招商局轉虧 為盈。結果旗昌公司反遭破產,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與招商局三次(分別為1877、1883、188 9)簽訂“齊價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一的價格,確定水腳收入和貨源分配方案。這是一個雙 方妥協折中的方案。但從招商局講,卻具有打破外輪壟斷中國航運業(yè)的積極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權 利。
【回顧】李鴻章挽回利權?李鴻章 爭議?看完不再為情所困,更多關于“李鴻章 爭議”的問題關注映森:http://m.b4i118.com/